坐月子新概念天順報妳知


坐月子是什麼?

「坐月子」的觀念可追溯至西漢《禮記‧內則》中的記載,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。傳統中醫典籍《古今醫統大全》中也提及與現代產褥期照護相關的概念。產婦經歷生產後,精氣大傷、體力消耗,需要透過藥補與食補,協助器官機能恢復,調節內分泌、改善產後不適,甚至提升整體體質。

台灣俗諺說:「月內無做好,到老就艱苦。」坐月子的品質關乎女性中年後的健康。若能在此期間適當調理,不僅能恢復元氣,還能讓體質變得比孕前更好。也因此,各式進補與禁忌應運而生。


「月內風」是什麼?

「月內風」是民間對產後未妥善坐月子所引起各種病症的總稱,例如頭痛、怕冷、易感冒、手腳冰冷、全身痠痛或虛弱無力。多由於未遵守傳統坐月子規範,例如未保暖、飲食不當、勞累過度等引起。


坐月子多久才夠?

根據現代醫學,從胎盤排出開始,進入「產褥期」(puerperium),一般為期六週(約4256天)。這段期間是子宮與器官恢復的重要時機,因此「坐月子」建議以1.5個月為理想。


產後飲食原則

初期飲食以「清淡、少量多餐、高蛋白、低鹽」為主,並觀察個人體質對奶量的影響。例如韭菜、生麥芽、麥茶、人參可能退奶,但並非每位媽媽都一樣,建議記錄飲食與奶量變化。

若無服用醫師開立的子宮收縮劑,也可使用「生化湯」幫助惡露排出(兩者勿併用)。


第一階段:自然產第1 / 剖腹產第1-2

  • 自然產媽咪
    著重「排惡露」、「促進代謝」,建議清淡、無鹽料理,協助身體排水,促進出汗與尿液排出。
  • 剖腹產媽咪
    依醫師建議,排氣後先喝溫開水,再逐漸進食稀飯、麵條等。避免油膩、產氣食物(如豆類、芋頭、韭菜等)。
    使用苦茶油替代麻油,避免過燥;薑、酒等食材也應減量處理,防止傷口發炎。湯品建議以清雞湯、魚湯為主。

第二階段:自然產第2 / 剖腹產第3

此時可少量進補,例如麻油雞,但體質燥熱的媽咪建議改用苦茶油。


第三階段:自然產第3 / 剖腹產第4週起

可以開始食用含米酒料理(如燒酒雞),但須確保酒精煮熟揮發。媽咪也可補充蔓越莓益生菌,預防泌尿道感染。


飲食補充要點

  • 哺乳媽咪多攝取300大卡(約一碗飯量),建議補充:
    1. 蛋白質:蛋、豆、魚、肉
    2. 鐵質:如牛肉
    3. 維生素B群:綠葉蔬菜、內臟(適量)
    4. 膳食纖維:預防便祕
  • 多喝水:每天建議攝取2500c.c以上的液體,有助代謝與排水,避免水腫。
  • 退奶食物前三名:人參、韭菜、麥芽。

產後沐浴與清潔

現代設備完善,坐月子期間是可以洗澡洗頭的!建議使用「大風草水」與「大風草液態皂」沐浴,並迅速擦乾、吹乾,避免著涼。

特別注意會陰部(自然產)與腹部(剖腹產)傷口的清潔與乾燥,避免感染。


保護眼睛與情緒調適

長輩常說「坐月子不能看電視、不能流淚」,重點在於提醒媽咪:

  • 眼睛保護:減少長時間近距離使用手機、平板,每30分鐘休息眼睛。
  • 情緒調節80%媽咪會經歷產後情緒低落,保持愉悅心情、適當傾訴非常重要。

哺乳照護與身體復原

  • 使用天然乳頭護理霜舒緩乳頭疼痛。
  • 產後可使用束腹帶協助傷口癒合、子宮收縮、支撐腰部,改善姿勢與身型。

正確哺乳姿勢建議

  • 背靠椅背,利用12個枕頭將寶寶墊高
  • 避免彎腰駝背、長時間單手抱寶寶
  • 幫寶寶洗澡時,將澡盆墊高,減少媽媽彎腰壓力

產後減重建議

懷孕期間體重增加1214公斤,生產後約減少一半,剩下45公斤為實際需減重。

  • 建議兩個月內慢慢減重,每週約0.5公斤為宜
  • 產後23天可起身輕活動,幫助身體修復與雕塑
  • 飲食控制比補湯重要,清淡飲食兩週後再開始麻油補品

避免使用減肥藥,因產後氣血虛,會加重身體負擔。


結語:讓坐月子成為獎勵而非負擔

坐月子不只是修復身體,更是犒賞媽媽懷胎十月辛勞的機會。只要掌握正確知識,配合現代設備與適度保養,月子做得好,身體會更好!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