坐月子新概念天順報妳知
坐月子是什麼?
「坐月子」的觀念可追溯至西漢《禮記‧內則》中的記載,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。傳統中醫典籍《古今醫統大全》中也提及與現代產褥期照護相關的概念。產婦經歷生產後,精氣大傷、體力消耗,需要透過藥補與食補,協助器官機能恢復,調節內分泌、改善產後不適,甚至提升整體體質。
台灣俗諺說:「月內無做好,到老就艱苦。」坐月子的品質關乎女性中年後的健康。若能在此期間適當調理,不僅能恢復元氣,還能讓體質變得比孕前更好。也因此,各式進補與禁忌應運而生。
「月內風」是什麼?
「月內風」是民間對產後未妥善坐月子所引起各種病症的總稱,例如頭痛、怕冷、易感冒、手腳冰冷、全身痠痛或虛弱無力。多由於未遵守傳統坐月子規範,例如未保暖、飲食不當、勞累過度等引起。
坐月子多久才夠?
根據現代醫學,從胎盤排出開始,進入「產褥期」(puerperium),一般為期六週(約42~56天)。這段期間是子宮與器官恢復的重要時機,因此「坐月子」建議以1.5個月為理想。
產後飲食原則
初期飲食以「清淡、少量多餐、高蛋白、低鹽」為主,並觀察個人體質對奶量的影響。例如韭菜、生麥芽、麥茶、人參可能退奶,但並非每位媽媽都一樣,建議記錄飲食與奶量變化。
若無服用醫師開立的子宮收縮劑,也可使用「生化湯」幫助惡露排出(兩者勿併用)。
第一階段:自然產第1週 / 剖腹產第1-2週
第二階段:自然產第2週 / 剖腹產第3週
此時可少量進補,例如麻油雞,但體質燥熱的媽咪建議改用苦茶油。
第三階段:自然產第3週 / 剖腹產第4週起
可以開始食用含米酒料理(如燒酒雞),但須確保酒精煮熟揮發。媽咪也可補充蔓越莓益生菌,預防泌尿道感染。
飲食補充要點
產後沐浴與清潔
現代設備完善,坐月子期間是可以洗澡洗頭的!建議使用「大風草水」與「大風草液態皂」沐浴,並迅速擦乾、吹乾,避免著涼。
特別注意會陰部(自然產)與腹部(剖腹產)傷口的清潔與乾燥,避免感染。
保護眼睛與情緒調適
長輩常說「坐月子不能看電視、不能流淚」,重點在於提醒媽咪:
哺乳照護與身體復原
正確哺乳姿勢建議
產後減重建議
懷孕期間體重增加12~14公斤,生產後約減少一半,剩下4~5公斤為實際需減重。
⚠ 避免使用減肥藥,因產後氣血虛,會加重身體負擔。
結語:讓坐月子成為獎勵而非負擔
坐月子不只是修復身體,更是犒賞媽媽懷胎十月辛勞的機會。只要掌握正確知識,配合現代設備與適度保養,月子做得好,身體會更好!